皇冠app安卓系统

你的位置:皇冠app安卓系统 > 新闻动态 > 1972年陈毅逝世,追悼会上主席看到一挽联落款,询问张伯驹是何人_毛主席_吉林省委_围棋
1972年陈毅逝世,追悼会上主席看到一挽联落款,询问张伯驹是何人_毛主席_吉林省委_围棋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3:34    点击次数:186

1972年1月6日,陈毅因病去世,消息传来时,周恩来、朱德等革命前辈都亲自前往301医院向他作最后的告别。毛主席得知这一消息后,心情极为沉痛。为了向陈毅表达敬意,他在公开场合宣布将举行陈毅的追悼会。然而,直到1月10日下午,毛主席似乎感到有些焦虑,似乎不太安稳。眼看着追悼会即将开始,经过几番犹豫,他终于作出决定,决定亲自前去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。

对于工作人员来说,这一决定来得有些突然,但尽管如此,他们还是迅速行动起来。周恩来得知毛主席的决定后,迅速拨通了中央办公厅的电话,通知了在京的工作人员一同前来参加这场追悼会。最终,大家齐聚一堂,悼念这位为国奉献一生的伟大领导。

在追悼会正式开始之前,毛主席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缓缓步入会场。途中,他看到了一个写着挽联的条幅,旁边署名“张伯驹”。毛主席对这副挽联的词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,便转头问周恩来:“这个张伯驹是何人?”

张伯驹,这个名字并不陌生。他出身于显赫的家庭,父亲张振芳曾任直隶总督,而母亲则是民国总统袁世凯的侄女。张伯驹从小聪慧,年仅9岁便能诗词歌赋,才华横溢。由于家庭背景的特殊,他早年并未完全融入官场或军队,而是逐渐走上了经商的道路。1927年,他决定脱下戎装,进入商界,利用职务便利收藏了许多中国古代的名书名画,只为满足个人的爱好。

展开剩余78%

然而,随着文物不断流失海外,张伯驹开始意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,于是他不遗余力地收购国内的珍贵文物,努力将它们留存国内,避免流失。他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。与此同时,他娶了“苏杭第一美女”潘素,二人的结合也成为了当时的风头人物。张伯驹在文物收藏上的成就堪称一绝,而潘素则以她的绘画才华为世人所知,二人并肩在艺术领域驰骋。

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《平复帖》——中国现存最古老且最具历史价值的名帖。张伯驹通过4万大洋从溥儒手中购得这份珍贵的文物,足见其对中国文化的深厚情感。然而,在1941年,一伙歹徒得知张伯驹手中拥有《平复帖》,便将其绑架,并要求200万的赎金。面对如此巨额的要求,张伯驹毫不妥协,坚决表示如果换取自由的代价是失去《平复帖》,他宁愿不被救。经过多番坚持和谈判,歹徒终于有所退让,最终张伯驹得以脱险。

令人惊讶的是,张伯驹并没有因此退缩,相反,他依旧为收藏中国的文化遗产而不惜一切代价,甚至出售了家中的房产。他通过不断的收藏与努力,逐渐积累了大量珍贵的艺术品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将这些宝贵的收藏无偿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馆,展现了他浓厚的爱国情怀。

1957年,陈毅参加了一场由张伯驹组织的明清书画展览。得知许多珍贵作品是张伯驹捐赠的,陈毅深感钦佩。在展览结束后,陈毅邀请张伯驹到家中交流,两人谈兴甚浓,彼此称赞对方的诗词作品,并以此为话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。二人不仅在艺术上有着共同的兴趣,还都钟情于围棋。初次见面时,他们便举行了一场棋局较量,气氛十分融洽。

随着时间推移,张伯驹的生活逐渐变得困难,尤其是在1960年,陈毅在与吉林省委书记于毅夫的会谈中提及了张伯驹的处境,建议为他解决生活问题。于毅夫得知情况后,立即安排了专门的人员前往北京,邀请张伯驹前往吉林工作,为其提供了安稳的生活保障。

即使张伯驹准备离开北京时,他依旧心怀遗憾,渴望能再次与陈毅见面。经过一番考虑,他写了一封信,但始终未敢寄出。最终,在妻子潘素的劝说下,张伯驹终于将信寄出了。然而,他并未期望能得到回音。然而,几天后,陈毅派专车前来接他们,张伯驹对此既感到惊讶又深受感动。陈毅对他说:“你一直为国家文物的保护做出了贡献,我们都知道。”

1962年,张伯驹夫妇在吉林度过了两年,期间工作顺利。返京后,他们特意为陈毅带来了土特产,以表达感激之情。陈毅见到他们十分高兴,尤其是得知他们在吉林的工作有了新的突破,他不禁说:“希望你们在吉林再接再厉,做出更多的成绩和贡献。”

尽管陈毅的身体状况逐渐变差,但他依然不忘关心张伯驹的情况。临终时,他依旧对妻子张茜说:“伯驹的日子还不容易过,我还想着跟周总理说说,但最近实在太忙了。”在他临终前,陈毅还特意嘱咐张茜,将自己珍藏的一副围棋送给张伯驹。这副围棋,见证了两人深厚的友谊。张伯驹收到这份礼物时,深感动容,泪水盈眶,心中充满了对这位老友的敬意。

陈毅去世后,秦力生代表陈毅将这副围棋送到张伯驹家中。张伯驹看到这副精美的围棋,不禁泪流满面,他低声说道:“真难为他了,居然一直到现在都还记得我。”

正是这份深情厚谊,让张伯驹决定为陈毅写一副挽联。他的挽联中写道:

“仗剑从云作干城,忠心不易。军声在淮海,遗爱在江南,万庶尽衔哀。回望大好河山,永离赤县。”

“挥戈挽日接尊俎,豪气犹存。无悔于平生,有功于天下,九原应含笑。伫看重新世界,遍树红旗。”

中州张伯驹敬挽

毛主席在看到这副挽联后,停下来细细阅读,久久不语。得知张伯驹是陈毅的生前好友且为国家捐赠了大量文化遗产后,他决定给予张伯驹一个新机会,安排他到中央文物馆工作。毛主席认为,这样的文化人才不应被遗忘,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与照顾。这一举动也算是为陈毅未竟的心愿做出补偿。

张伯驹的爱国精神,以及他和陈毅之间深厚的友谊,成为了后人铭记的佳话。像张伯驹这样的人物,是祖国文化的守护者,也是值得我们永远铭刻的人物。

发布于:天津市